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,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,而大湾区也在对外开放中形成了开放型经济结构。
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,首先意味着大湾区仍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策略,不搞“内循环”,更不搞“闭关锁国”;同时也意味着,面对东南亚等地区的竞争,大湾区必须在土地、劳工成本等传统优势不断淡出的背景下,找到新的竞争优势。塑造新优势,离不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。过去我们引进的外资以加工贸易型为主,如今我们则须通过深挖国内市场,形成对外资强大的吸引力,吸引更多从事芯片、半导体、新材料等战略新兴行业外资加入,共同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。
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上,大湾区依然具备领先优势。首先,大湾区拥有数量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,对于新消费、新产品和新服务有着旺盛的需求;其次,大湾区拥有广州都市圈、深圳都市圈、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等,当前又在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“黄金内湾”,这都有助于大湾区率先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。
不仅如此,随着港澳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,凭借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以及作为国际自由港、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澳门的密切联系,大湾区也可以获得独特的对外开放优势,推动广东企业率先“走出去”。
佛山传统产业较为发达,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较高水平。近年来,尽管不少佛山企业将生产业务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内陆地区,但借助数字化等先进技术,不少佛山企业依然可以在总部进行生产远程管理、订单实时跟踪、市场动态响应,培育出较为强大的总部经济,相比于越南、印度、印尼等国家仍具有明显优势。
未来,佛山可以与发达国家企业合作,引进欧美、日韩等国家先进的数字化、物流、模具加工等技术,抢占“内循环”当中的制高点,再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生产制造环节向东南亚转移,打造更具成本优势的“外循环”,从而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,塑造更强大的市场优势。
要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,佛山企业首先必须着眼长远,提前布局,不能满足于当下的市场地位,更不能固守作为“制造业名城”的基础和惯性,否则就无法实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,更无法推动制造集群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。对此,佛山市政府部门和企业必须形成清晰的思路,并形成强大的合力,朝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准共同努力。